【科室动态】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成功开展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
把整个肝脏从身体里拿出,体外切除肿瘤,完缮修补后再放回原本的身体,让它继续“工作”。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技术上也难以想象如何操作。但近期,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就是成功实施了这样一次高难度手术,用患者的肝救了自己的命。据悉,这也是山东省首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目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
这是一项世界领先的医疗新技术,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医院肝胆外科水平再上新台阶。
病情凶险
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决定用患者肝脏“自救”
据悉,接受手术的是一名64岁的女性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恶性肿瘤与下腔静脉牢牢地长在了一起,根据常规治疗方法,已无手术切除肿瘤的可能。经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徐克森与院士董家鸿反复思考和论证后,董家鸿创立的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成为该病人唯一的手术切除肿瘤治疗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将患者的肝脏连同肿瘤整体切除下来,然后在体外把肿瘤从切除的肝脏上剥离出来,再对肝脏进行体外修补和重建,最后将肝脏重新植回患者体内,把所有管道重新接通。
徐克森介绍,一般遇到肝部肿瘤无法切除时,采取的是肝脏移植这个方法,但往往都是从健康捐肝人身上切取部分肝脏作为供肝移植给患者的原位肝移植;另一种是捐肝的人和接受肝脏的人之间有血缘关系,叫亲体肝移植。两种方法的手术费用十分昂贵,肝脏的来源也比较紧张,很多病人来不及等到适合的肝源就发生了转移或病逝,即使有幸接受手术,术后人体也会对外来肝脏产生排异,甚至终生都需要使用免疫制剂来避免排异发生。
而此次手术进行的是自体肝移植,有着其他移植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以往不能切除的肿瘤可以得到去除,省去了患者等待肝源的时间。因使用的是自身肝脏,没有排异反应,可以省去终生服用抗排异反应药物的一大笔费用。
据悉,并不是每一位癌症晚期的患者都适用于这个手术。患者的肝脏功能必须良好,经术前精确测算,完好的肝脏部分要达到35%以上才有治愈的希望;患者的身体素质、心里素质也得尚佳,才能经历一场大手术、抵御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再有就是癌症没有扩散、转移。
难度空前
术中5小时肝脏离体,术后多科室协作助患者康复
移植技术的进步,给了患者生的希望。医院对本次新技术开展非常重视,术前组织了整个医院多科室的重大病例讨论,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和预案,以确保手术的成功。该手术是科室副主任医师李海林在董家鸿和徐克森的指导下,与团队密切配合完成的。
手术中证实了术前评估结果,肿瘤侵犯了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常规手术无法切除,按照预定方案,切除了部分下腔静脉,将肝脏移出体外,立即进行了灌注,然后把肿瘤完整切除,将下腔静脉和肝脏的管道进行了修复,把剩余的正常肝脏植入患者体内。由于自体肝移植中切下的病肝经过修补后是需要重新移植回病人体内的,因此主刀医生既要保证肿瘤被完整剥离,又要维持肝脏和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这对医生精细化的刀功无疑是重大考验。
患者经历了5小时的无肝期,整个手术经过11个小时的努力,顺利实施了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
患者于术后11天拆线。术后15天拔出所有引流管,已能下床活动和进食。此后出现了多种并发症,经与重症医学科、感染肝病科、呼吸内科、血液科、输血科、消化内科、介入医学科等科室的大力配合,成功治愈了所有并发症患者才得以康复。
生命就是这样神奇,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震撼。3月29日上午,患者准备出院,此时的她中气十足、气色红润。患者表示感觉身体状况良好,力气正在逐渐恢复,十分感谢医院和科室团队给予的“重生”,并为科室送上锦旗。
新技术填补省内空白,院士团队提供诊疗服务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于2016年11月21日建科,科室有董家鸿院士工作站、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肝胆胰医学中心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分中心、山东大学肝胆血管外科研究所和《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此次完成山东省首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彰显了科室雄厚的实力。
为山东患者能够享受到权威高效的诊疗服务,董家鸿在医院外科门诊开设院士团队专家门诊,出诊专家是李海林和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医学中心副教授闫军。李海林师从董家鸿,熟练掌握肝胆外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和肝移植临床技能,特别是在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任命为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肝胆胰医学中心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分中心主任。院士团队专家门诊每周一次,时间定为每周五上午,实行网上预约。
{作者:徐克森、林雨 来源:肝胆外科 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医院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ICP备案: 鲁ICP备12024819号-7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474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北园大街247号预约咨询热线:0531-8819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