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故事】 宋淳:创新与快乐
我是来自重症医学科的宋淳,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分享我的创新经历和心得体会。
每次谈到创新,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就是科学家的故事,但我想说创新并非只是他们的专利。1854年南丁格尔抱着降低伤员死亡率的初心开创了近代护理的篇章,而后一百多年来无数护理先辈用创新和努力让护理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护理创新”就是让护理人员舒心工作,让病患安心接受治疗。但有的人认为护理工作没什么要创新的,按部就班就好。有的人认为护理创新就是护理材料、产品的更新,是研发人员的工作,与临床无关。其实不然,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对提升护理工作质效,改善护患关系,维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90后的男护士,我也应紧跟时代的要求,用自己的创新,去寻求最恰当和完美的护理方案。
2014年刚工作时,我也不知道什么创新,我所在的重症医学科有很多脑卒中患者,他们一侧肢体活动不灵,身体总是往另一侧跑,翻身频率很高,效果却不佳,不仅加大了护理工作量,还增加了患者出现压疮的几率。我便想,能不能设计一种有对侧支撑功能的翻身垫,给这类患者使用。想到就要做,我那时只知道要查一查,于是开始在百度、知乎上查些材料,后来才知道,还有专业的知网、万方,创意设计好了,怎么申报?现在想想又心酸又好笑,我这个菜鸟,体验了一把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才靠着我执著的精神和不屈的毅力取得了梦寐以求的结果,同时也获得了我人生里的第一个专利。
那段时间我每天下班后都是查资料、学习,到现在也习惯学习到凌晨,当时还要接受各种业务培训、理论学习、操作考核,ICU通常需要8-10个月才能完成得准入资质,我半年多就完成了,现在我也不光成为了ICU的创新达人,还成长为绝对的业务骨干,置空肠管、CRRT、ECMO样样精通。
俯卧位通气是近十几年来在国内开始使用的技术,但是临床上一直没有专业的辅助器具。使用这项技术的患者病情都是极为危重,不光带有人工气道,需使用呼吸机,身上可能还有各式各样的管路。操作稍有不慎,极易导致各类管路的滑脱,另外还会增加面部,胸前区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怎么办?如何为患者提供安全呢?
我们不断去想方案、做设计、采数据,这一切都是团队里的小伙伴利用休息时间去完成的;设计好方案,我们又是去求人找关系,到海绵厂里自己动手做模型,然后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最终为了达到预想的结果,我们前后光大的修改最少也做了十几次,才成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是1月28日去支援的湖北,当时有一个新冠的重症患者,让我们记忆犹新,他叫老范,2月中旬感染的新冠,25、26日病情开始快速加重,27日各项指标都出现了恶化,专家都认为他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要不然凶多吉少,但是当时的医疗队成员是各医院抽调组成的,水平参差不一,实施俯卧位治疗的难度很大,各个治疗组对这个任务存在疑虑,当时我们携带的俯卧位通气垫,正好具备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安全性的特性,于是我向我所在的治疗组组长说明情况后,主动请缨,在28日凌晨两点,为患者实施了俯卧位通气治疗,就在治疗前的半小时,老范还刚刚被抢救过。经过两次俯卧位治疗后,老范的情况逐渐稳定了,最终得以康复出院。2021年元旦那天,他还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医疗队表达了感激。那一刻我感受到创新的开心与自豪,在这几年的创新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些的荣誉,但创新是辛苦的、繁琐的、枯燥的,能让我一直坚持做下去的唯一动力,并不是那些奖项,而是真正解决问题以后的那份肯定,这应该也是行业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吧!
认真回顾了8年来的工作历程,我就是靠着初生牛犊不怕虎劲头,想帮助患者减轻痛苦的初心,用无限的动力和激情,让专利从无到有,让成绩不断增长。
常常有人问我创新难吗?当然难,它需要我们投入比他人更多的精力、时间,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义无反顾的决心;但也不难,因为只要我们能换个角度看待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怀有愿意为他人、为医院、为社会奉献的初心,人人都能创新。
正因为创新我才能如此光彩的生活,如今的时代新生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出现,只要你敢想敢做,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医院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ICP备案: 鲁ICP备12024819号-7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474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北园大街247号预约咨询热线:0531-8819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