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

张鲁

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者

张鲁,男,1983年5月生,中共党员。从事ICU工作13年以来,与团队成员完成了近万人的救治工作,为患者守好了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更好地与死神抗争,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充实自己,积极开拓创新,掌握了各项监测及生命支持技术。2020年初,湖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张鲁积极请战,逆行出征。作为山东省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张鲁表现突出,获山东大学嘉奖,获援鄂抗疫先进标兵、新时代“最美逆行者”、山东大学青年突击手、“战疫英雄”等荣誉称号。

“若有战、召必应、战必胜”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大年初一,张鲁逆行出征,义无反顾地赶赴了湖北抗疫前线。

作为山东省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张鲁全程参与了湖北省黄冈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面对未完工的医院病区、“零热身”的环境、医疗资源短缺、诊疗措施不明的情况,张鲁与同伴们一起参与了黄冈市中心医院大别山区域医学中心病区的建设,经历了57天的车轮战,日夜不休地连轴转,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咬紧牙关完成了湖北省黄冈市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直至最后一个患者出院。他们最终战胜了新冠疫情,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面对迷茫又凶险的病症,内心也是害怕的,但我们同样有一颗坚强的心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得去,我们也必须去,患者需要我们,这是我们身为医生的责任与担当。我不觉得自己是英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再来一次我还是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张鲁说。

和死神“掰手腕”  抢救永不停歇

住进重症医学科的患者,都是病情复杂危重的。他们只有经过严密监护和综合治疗,才能降低死亡风险。因此,科室就是拯救危重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作为医生就常常面对巨大的体能和心理压力工作,要想保持临危不乱、救人于命悬一线,就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

每一位患者的入住就意味着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紧张忘我却井然有序的抢救工作,心电监护、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深静脉穿刺、气管切开、纤支镜吸痰、上呼吸机辅助呼吸、ECMO等等,张鲁及其团队要不停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不仅需要良好的体力,更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危重症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情况,张鲁需要从家里赶来,住在科室直到患者情况稳定。

“活到老学到老” 发展永无止境

张鲁说:“要想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重症医学科医生,除了要学习各个学科的医疗知识,还要掌握许多内外科技能,比如各种穿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吸痰、CRRT、各种无创及有创监测技术、ECMO等等。因此,我们被称为‘不动刀的外科大夫’。虽然我们没直接操刀手术,但手术的病理、生理过程必须全部掌握。如果不详细了解情况、全面掌握各项监测及生命和器官支持技术就无法做好急危重症患者的重症监护工作。”

繁忙的工作并不能阻止张鲁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及医学技术的精益求精。他知道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是提高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故工作13年来,张鲁从来未停止学习医学新技术、诊疗新方法,完成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第一例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床旁纤支镜吸痰、PICCO监测、人工肝(DPMAS)、ECMO抢救等新技术。

“重症医学科医生必须做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扛得住压力,对得起良心。我们时刻遵循着‘明德至善、护佑民生’的院训精神。”张鲁说。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医院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ICP备案: 鲁ICP备12024819号-7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474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北园大街247号预约咨询热线:0531-88197777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ICP备案: 鲁ICP备12024819号-7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474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北园大街247号    热线:0531-88197777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