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回顾 >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 党史故事 >
罗荣桓在山东大学的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21-04-15 10:11:15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推出党史学习教育专栏,重温《罗荣桓在山东大学的红色记忆这篇文章,推荐单位:机关四党支部。

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曾就读于私立青岛大学。在校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凌辱,激起了他和同学们强烈的爱国热情。罗荣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为当时的学运领袖。[1930年私立青岛大学的校产被刚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收用,因而私立青岛大学的历史成为山东大学校史的一部分。]

党史百年_副本

 

考进私立青岛大学

1923年夏,罗荣桓从湖南到北京,参加了一个专为湖南籍同学补习功课的补习学校。第二年6月,补习学校的课业结束。这时,私立青岛大学预科班在北京、南京、济南、青岛同时招生。当时,在北京报考的人很多,罗荣桓报了名。经考试,他与张沈川等七八名湖南同学被录取了。

张绍麟在《罗荣桓在青岛求学的岁月》一文中介绍,罗荣桓这期学生分工商两科,共80人,来自全国各地,并有朝鲜和南洋的学生。当时学校规定除了学习专业课外,国文、数学、英语为必修课,法律学、逻辑学、世界史为选修课。另外,工科加学德语,商科加学日语。罗荣桓读的是工科,在课堂上从来都是端端正正地坐着,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吃力地盯着黑板,专心致志地听课;不懂的地方恭恭敬敬地请教老师,认认真真地做作业。他的外语底子比较差,学起来很吃力。但他坚持利用清晨和傍晚到校园的树林中朗读外文,背诵单词,进步很快。

罗荣桓和同学们关系很好,他平时沉静寡言,但不孤傲;他体格高大健壮,但不粗野;他那方方的脸颊,总微笑迎人,从不疾言厉色;说起话来,简短有力,给人一种深沉,憨厚的印象,同学们都十分敬重他。

1924年至1926年,罗荣桓在青岛度过了他的大学生涯。在这里,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而且还实现了人生旅途上的重大转折,为日后革命及戎马生涯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青岛留下苦涩的回忆

虽然求学生活不乏趣事,但当时中国的大环境是内忧外患,特别是青岛,实际上是日本人控制的地盘,这让自尊心极强的罗荣桓深感屈辱。

按照陈书斌先生所撰《罗荣桓青岛求学》一文,至少有两件事儿让罗荣桓留下苦涩的回忆。

一次是在1925年4月,正是樱花盛开的时节,罗荣桓和几个同学到汇泉山赏花。这天是日本的樱花节,住在青岛的许多日本人全家出动,带着留声机、照相机和美酒佳肴来到这里过樱花节。山上满是手持酒瓶喝得烂醉的日本男人和尽情欢笑的日本女人及孩子,中国老百姓只能远远地躲在路旁。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啊,我们同胞在自己的家中还受日本人的歧视!罗荣桓的心被刺痛了,他招呼同学们说:“回去吧,咱们不看樱花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诗人杜甫当时的心情今天我领略到了。”同学们听了他的话心里也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国难当头,同胞们哪有伸直腰杆的日子。

过了不太长时间,一件更让罗荣桓义愤的事情发生了。原来,日本海军的“比睿”号开到了青岛港,为了炫耀他们的武力,日方邀请青岛大学的师生登舰参观。参观军舰,这是第二次了。不久前中国北洋海军的“海圻”号在青岛停泊,同学们也曾去参观过。这艘军舰是清政府买英国的商船改装的,船上尽管也设置有火炮,但不能打,一打就会把船身震裂。就这样一艘商船却是中国北洋海军最大的军舰。同学们这次参观日本军舰,是想比较一下双方军舰的优劣。同学们来到码头,远远就能看到高大的日舰矗立在海边,日本军旗高高飘扬。日本水兵穿着笔挺的制服,个个都趾高气扬地昂着头,他们向这支参观军舰的队伍投来鄙夷的目光。

登舰后,同学们默默地参观,谁也不说一句话,气氛十分沉闷。返校后,沉默的同学们终于爆发了。有的同学说:“我们中国的军港,为什么让日本人耀武扬威?”另一个同学接了一句:“他们是想用武力来压我们。”有人痛心疾首地叹了一口气:“我们的军舰都老掉牙了,相比之下我们也太落后了。唉!”罗荣桓仔细地听大家议论,感慨地说:“中国一个四万万人口的大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我们也应当有强大的海军啊!”同学陈举问:“应当有,可什么时候才能有呢?我一点也看不出来。”是啊,何时才能有呢?罗荣桓也回答不上来。他学的是工科,自然想到的是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发展工业。

革命洗礼:青岛惨案中的学生领袖

参观日本军舰后,罗荣桓更加沉默寡语,整天发奋读书。据张绍麟介绍,有一天,罗荣桓拿着一张报纸来找同学张沈川。报纸上有这样一条消息:一些安徽实业界人士在上海组织了一个“三友实业社”,生产纺织品,销路不错,起到了抵制洋货的作用。罗荣桓对张沈川说:“咱们何不试试,也是对日本货的一种回击!”于是,他们二人便在学校里发起组织了“三民实业社”,吸收同学们投资,共筹集了二三百元资金。他们聘请了一位姓陈的安徽籍人做技师,很快就生产出了纱布、药棉、墨水、肥皂、蜡烛等日用品。罗荣桓看着这些产品很高兴,立即寄回湖南老家一大包,并写信告诉家里:这是同学们在自己兴办的“实业社”里生产的。它不叫洋碱,叫肥皂。但是,在当时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日本人排挤、压迫的情况下,这几个青年学生仅仅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兴办起来的小小手工作坊,又怎能摆脱倒闭的命运呢!刚刚一个月时间,这个实业社就办不下去了,罗荣桓和同学们连股本也未能收回。

1925年4月19日,在全国革命形势的影响下,青岛日本大康纱厂的工人,为了抗议日本资本家残酷压迫、剥削工人,开除、逮捕和私刑拷打工会积极分子,举行大罢工。日本资本家拒绝工人要求,并勾结反动军警包围工人宿舍,断绝工人伙食。青岛内外棉、隆兴、钟渊、富士等纱厂和铃木工人相继罢工,支援大康纱厂工人。至二十九日,全市参加罢工的工人已达一万八千余人。

工人的正义要求,遭到日本厂主的无理拒绝。日本资本家勾结山东军阀张宗昌对工人罢工进行血腥镇压,开除、逮捕和私刑拷打工会活动分子。5月28日胶澳督办温树德调集三千多人的军队包围了纱厂,以武力驱逐大康纱厂工人出厂,工人坚决反抗,反动军警开枪射击手无寸铁的工人,当场死八人、重伤十七人、轻伤更多,抓走7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青岛惨案”。

消息传到私立青岛大学,罗荣桓、彭晶明、张沈川等进步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制造的这一悲惨事件义愤填膺。当天晚上,罗荣桓与学生领袖张沈川、彭明晶一起召开学生大会,选出学生会,宣布立即罢课。由于罗荣桓待人和蔼,处事稳重,思想进步,热心公益,受到广大学生的信任,和张沈川一起,被选为学校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成为学校具有民主进步思想青年学生的核心。他们连夜赶印宣言、传单,第二天早上又宣布罢课,罗荣桓和同学们冲破阻挠走上街头,向群众揭露纱厂惨案真相支援纱厂工人的罢工斗争,进行反帝宣传和救助罢工工人的募捐活动。他们的爱国行动,立即引起全市民众的强烈反响。

就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制造青岛惨案第二天,5月30日,上海群众游行示威,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领导罢工的共产党员顾正红,英国巡捕又在上海开枪屠杀群众。“五卅”惨案消息传来,引起青岛人民更大的义愤,中共青岛执委通过日本胶济铁路总工会发起、联合各界组成了“青岛惨案后援会”,改为“青沪惨案后援会”,广泛地进行宣传、募捐、慰问受难的家属的活动。罗荣桓是参加后援会的学生积极分子。

6月中旬,罗荣桓受青岛学生联合会的委托,作为青岛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同彭明晶分赴北京、上海,向两市人民报告青岛惨案的真相。在上海,罗荣桓向市民报告青岛惨案的经过,吊唁在“五卅”惨案中被杀的同胞,慰问受难者家属。

7月23日,青岛纱厂工人举行第三次大罢工,提出成立工会,抚恤死难伤者家属,恢复失业工人工作等复工条件;25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来到青岛,日本人重金贿赂张宗昌,唆使张宗昌镇压工人。26日,张宗昌下令镇压工人、逮捕中共四方书记李慰农和同情工人的 《公民报》主笔胡信之及工人学生二十余人。胡信之、李慰农通过被交保释放的私立青大附中的一位美术教员通知张沈川、罗荣桓等,几次审问中他们都被问及,要他们赶快转移。后来,罗荣桓在铁路工会傅术堂、伦克忠等安排下,同张沈川至高密农村暂避。八月间返回学校。9月间,学生会清算帐目,尚有举行义演募捐的余款二百余元。罗荣桓同彭明晶、张沈川力主将此款作为胡信之的抚恤金,并同张沈川等将钱交给胡信之的母亲,并亲自将她和胡信之的妻子儿女送上回故乡大连的轮船。

“五卅”运动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1925年1月在党的四大以后,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当时青岛是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基地。这年二月,一大代表、山东省委负责人王尽美、邓恩铭一起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和青岛四方机厂的斗争。五月,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刘少奇,从广州专程来青岛视察和指导青岛的工人运动。在轰轰烈烈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罗荣桓是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他全心全意投入到抗日爱国运动中去,表现出满腔热情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赢得了同学们的钦佩和尊敬。在党的领导下,和许多共产党员并肩作战。青岛是他革命斗争的起点。青岛人民这场轰轰烈烈地抗日爱国运动,最后被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军阀镇压下去。但他作为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在运动中,接受了革命的洗礼,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6月,罗荣桓离开青岛,辗转到达广州,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后去武汉,和在青岛的同学彭晶明(时任武昌区委书记)会面,奉派到鄂南领导农民运动,组织秋收暴动。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遭到破坏,他率领起义的农民武装,历经艰辛,浴血奋战,到达了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以后的铁马金戈、南征北战的数十年革命战争中,罗荣桓成为一位卓越的革命将领,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被授予元帅军阶。罗荣桓在私立青大学习生活及参与学生运动虽只短短两年,但却为山东大学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来源:《光明日报》、《中国海洋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