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始终活跃着一批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他们开拓创新、勇于拼搏,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内分泌科主任,内分泌科党支部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周围病变、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试验。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30余篇,主译专著1部,参编专著10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医学科技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项。
立志从医,初心不改
让勤奋好学成为一种习惯
1985年,陈诗鸿如愿考上了第一志愿——山东大学医学院。谈到自己缘何走上从医的道路,陈诗鸿笑着说:“当年我们可以填报好多大学志愿,我所有的志愿全部都是医学院。”
出生在医生家庭的她,从小与“医”结缘。“我的父母都是退休的老医生,许多亲属也都在医疗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陈诗鸿说,小时候,看惯了父母夜以继日地学习,目睹了患者转危为安后的喜悦。治病救人,她视父母为英雄,“做医生”的愿望便在心中生根发芽。
勤奋、好学,是陈诗鸿留给大家的印象。刚参加工作时,陈诗鸿以年轻人所特有的热情对待每位患者,视病人如亲人。“医学的发展迅速,各种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快速更新,患者的病情也千差万别。”陈诗鸿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能墨守成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作为学科带头人,陈诗鸿潜心钻研业务,力求精益求精。她不仅自己学,还带领团队共同学习。即使在外出进修的过程,只要有好的经验,第一时间就会用微信群“遥控”大家共同学习。在陈诗鸿的带领下,科室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型科室的创建让每个人都受益匪浅。针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等常见疾病,提出了“精准诊治,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理念;同时积极开展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垂体疾病、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先天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少见疑难病种的诊断和治疗。
为了让患者正确预防、应对疾病及提升生活质量做着积极的努力,科室开展了许多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如糖尿病俱乐部活动为群众测量血糖;利用休息时间以专题讲座、动手实践、健康操等多种形式向糖尿病病友做内分泌科相关知识宣教;她负责的“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获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参与“基于在线课程的诊断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山东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将心比心,胸怀大爱
她视患者如亲人
说起医患关系,多年前发生在内分泌科的一件“小事”让陈诗鸿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他衣衫破旧、孤身一人,看起来生活十分拮据”,陈诗鸿回忆道,通过接触,陈诗鸿了解到患者家庭困难,看病的费用大多是由他的哥哥东拼西凑帮他交纳的,寄人篱下,时间一长,患者本人萌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陈诗鸿和她的团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还很年轻,如果放弃,这辈子就毁了”,为了不耽误治疗,科室里的医护人员,自发帮他凑起了医药费,当把沉甸甸的捐款交到患者手中时,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几度哽咽。
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将患者的每一分病痛记在心上,不断地学习而且精益求精,他们为患者做的所有不值一提的寻常“小事”,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见诸这些平凡小事,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中,彰显着医护人员的真心、用心与良心,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彰显平凡之中的伟大。
对职业的热爱与付出必然对家庭和个人都会有所舍弃。即使在周末,陈诗鸿也会坚持查房。“非常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做了医生其实就做好了随时应对病人突发状况的准备,周末陪孩子的时间的确很少,但是孩子特别懂事。每当我半夜接到电话要往医院赶时,孩子还会爬起来嘱咐一句‘妈妈,你开车慢点’。”
陈诗鸿的儿子也选择了医学院,“对于儿子的选择我是非常尊重的,虽然现在很多医生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女儿再从医,因为当医生的确很忙、很累,压力很大,但我从心底支持儿子选择并走上医生这条道路,医生这个职业也一直是我的最爱。”陈诗鸿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