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6月7日,医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集中交流研讨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党委书记柳丽华主持会议,院长王传新出席会议。党委副书记孔令华领学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17年12月— 2019年1月11日)》。孔令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吕军,副院长贾红英,副院长赵小刚,总会计师李彤冰,党委副书记孙永国等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学习,围绕“转变机关作风,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的主题,结合分管工作作了交流研讨。
王传新强调,党史学习和革命精神传承对医院顺利度过爬坡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指出,医院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也面临各种困难,需要全院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奋斗,在压力中不断发展壮大。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要坚持目标导向,突破弱项,突出特色,提高战略管理水平;最后要注重破解难题,将党史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在不断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取早日进入百强行列。
柳丽华强调,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进医院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首先领导班子要达成共识,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明确医院定位和目标,用战略眼光谋划医院发展;其次,党史学习教育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为目标,重在“力行”,对医院发展中已经明确存在的问题,要深入思考解决方案,系统性解决;最后,领导班子要发挥好“头雁效应”,带头扑下身子为临床一线服务,做好做精分管工作,确保“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
柳丽华参加消化内科党支部、产科党支部、内分泌科党支部、骨外二党支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副院长侯兴国、靳斌参加活动。各党支部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组织了主题为“党的光辉历程100年”、“扬抗疫精神 谋产科发展”、“颂党旗 践初心 担使命”、“红色井冈 永垂不朽”等精彩的主题党日活动。
柳丽华强调,学习党史要走心更要力行,要将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医院快速发展的动力,各科室要以党建为引领,主动对标国内、国际一流综合医院,认清形势找差距、明确目标理思路、多措并举求突破,重点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做好科室“十四五”规划,充分发挥山东大学附属医院的平台优势,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二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高标准、前瞻性人才引育,加强与业内优秀医院的合作交流,建设以临床科研型为主,临床型、科研型辅之的多元化临床队伍;三要扩大科室优势,突出医疗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团队形成合力;四要注重多学科协同发展,整合形成开放、共享的大平台,实现学科的协同共赢,推动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同时,医院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严把关口,坚定不移的执行防控政策,确保疫情防控安全。
6月11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吕军为全院党(总)支部纪检委员开展了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党课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重点介绍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形成、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吕军强调,百年党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之根,纪检委员职责关键、使命艰巨,要切实提高政治“三力”,要坚持党史学习与纪检监察史学习相结合,自觉对标“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政治要求,做修身律己的表率,为医院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我为群众办实事】
6月12日,医院走进沂水县夏蔚镇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服务老区人民”义诊和红色教育活动。医院副院长贾红英带领机关四党支部、骨外一党支部、手术室麻醉二党支部和神经内科党支部近3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义诊结束后,专家团队来到沂蒙山根据地开展红色学习教育。
6月21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骨质疏松症专病门诊正式开诊。科室附设1个骨质疏松研究室,拥有先进的双能X线吸收仪1台,可无创伤、快速、精确检测骨密度。同时,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开展了血清、尿液等多项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
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微信服务号上线了自助录入地址、拍照识别身份证、就诊位置信息、候诊信息查询等新功能。新功能与升级在上线前均经过大量测试,信息准确、运行平稳、效果可靠。
【基层行动】
党委组织部、团委拟于6月25日,在党总支和团总支中组织“永远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
工会拟自6月至7月开展“学党史 庆百年 守初心”主题征文活动。
【党史百年】
医院微信、官网“党史百年”专栏推出骨外二科党支部推荐的学习内容,发表于新华社的文章——《江竹筠: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
【身边的榜样】
医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身边的榜样”专栏推出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姜笃银的事迹——《时刻不忘从医的初心和誓言》。
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医疗急救队伍,这支队伍的核心,是急诊医学中心党支部的27名党员,带头人,是博士生导师、急诊医学中心党支部书记、科主任姜笃银。
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的前沿单位,不仅每天接诊的病人多而急,条件艰苦,风险也高,压力大,工作强度也很大,这次采访的时候,他刚值完一个急诊班,姜笃银说,一个班接诊了100多人,抢救了5个病人,每次在急诊值班,都跟打仗一样,时刻紧绷着,时刻紧张着,时刻准备着。每天在诊室内外忙活,能走到1万多步。
2018年12月,一名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转入急诊中心,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及乙型肝炎病史,入院时意识不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科室医务人员立即给予心肺复苏,5分钟后心跳恢复,但仍无自主呼吸,陷入昏迷、休克状态,收入重症监护室。“我们不知道他的来历、身份,想的只是如何把病人救活。”急诊医学中心护士长王兴蕾回忆起这例病人,仍记忆犹新。
医护人员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治疗,终于在入院第19天时,患者意识开始恢复,肢体出现自主活动,生命体征稳定,相继撤除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最终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抗击疫情紧张的时刻,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让姜笃银病倒了,“我可能是胆囊炎复发了。”这位有着几十年从医经验的他,先给自己初步下了诊断。医院消化科朱主任做了一系列相关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建议他立即住院治疗。考虑到正是抗疫的关键时期,固执的他只给自己开了点止痛药。 “这点小毛病算什么,轻伤不下火线”他说,疼得厉害就是靠着输液止痛治疗再继续坚持工作。这样坚持几天后症状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办公室痛的已经休克的他,最后被推进了消化科病房。
姜笃银用实际行动默默地践行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神圣诺言,把所有的精力全都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医疗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