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井冈山学习侧记:井冈烽火,穿越时空照耀中国
巍巍井冈,星火燎原。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孕育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新时代内涵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8月8日至12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党委在江西井冈山举办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参训学员们瞻仰革命旧址、聆听专家授课、参观革命烈士陵园,感悟井冈山精神。身临其境,往往有着最深切的感悟。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令学员们久久回味。
8月9日下午,开启了支部书记培训班第一次现场教学。大家参观学习茨坪毛泽东旧居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入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这里毛泽东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文章中,毛泽东结合湘赣边界具体实践,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
巍巍井冈山,绵延五百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为了弘扬井冈山精神而建的。在纪念堂,全体学员为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献身的革命先烈敬献花圈,集体默哀,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最崇高的敬意,学习先烈事迹、铭记先烈功勋、弘扬先烈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在纪念堂前,全体学员庄严肃立,紧握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前行力量。
陵园的最上方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于1993年筹建。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几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正面主浮雕的主题为“荟萃井冈”,展示井冈山红军于1928年4月名扬天下的“朱毛会师”和同年12月的红四军与红五军会师的情形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的英姿气概,展示红军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军事“进剿”和“会剿”以及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
三湾改编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崭新的治军方略。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大家走进纪念馆,在讲解员的指引下,通过革命文物、实物文献、历史照片等艺术形式,了解了党的三湾改编历史。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一幅幅展览版面,无一不诉说着革命先烈勇于开拓创新、不怕艰难困苦、敢于排除万难的革命精神。
龙江书院是此行的重要一站。龙江书院地处于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碧市,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汇集了湘赣边界革命的武装力量。井冈山也成为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汇合点、中国革命的立足点和中国胜利的出发点,加快了井冈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推动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继续向纵深发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毛主席还组织大家来到书院进行学习,利用理论学习和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站位,坚持党带领军队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成为党能够不断保持先进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斗争,让革命有了光明的未来和前进的方向。
接着,大家又来到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和八角楼毛泽东故居。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了发展党的组织、深入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等项任务,初步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八角楼是1929年1月毛主席经常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因为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故称为“八角楼”。当年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毛主席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南瓜度日,穿破衣烂衫御寒,床上垫的是稻草,盖的是一条薄薄的线毯。根据地的用油十分紧张,为了节约,对各级机关和领导办公用油都作了明确规定。毛主席在这里构思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大计,研究部署作战方案,制定方针政策,指挥红军干部战士深入地方开展土地革命。红歌《八角楼的灯光》中唱到:“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光下写文章,革命风雷笔下起,五洲四海红旗扬……”。毛主席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总结了经验教训,对今后的形势及路线作出了规划及分析;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坚定了根据地军民坚持红色政权的必胜信心,改善了革命队伍的精神面貌。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主席的这句著名诗句,描绘的就是1928年8月30日发生在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作为井冈山上的五大哨口之一,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和诗句一道永久地镌刻在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上,镌刻在了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上。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叠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走过的挑粮小路。
盛夏雨后的井冈山群峰叠翠、树海生涛,云雾缭绕。8月11日,第3天的培训班现场教学便来到了黄洋界,学员们一同重温黄洋界保卫战前后的红色历史,体悟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井冈精神。“树高千尺总有根,江河万里定有源。”回溯红军在井冈山的艰难岁月,朱毛挑粮小路无疑极具象征意义。九十五年前,就在这条小道上,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时年42岁的朱德毅然拿起扁担加入到挑粮队伍之中,与红军战士肩挑背驮把几十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美谈。如今,培训班的学员们重走这条挑粮小道,亲身体验铁肩上的担当。修葺后的小道仍然崎岖狭窄,湿滑难行。吕军书记带头挑起了6公斤的扁担体验这段挑粮路程,学员们也纷纷踊跃加入,用脚步追随,用汗水记忆,一步一助力,一次一坚定。天空飘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映着石板路上满布的青苔和远处传来的“映山红”歌谣,仿佛穿越了时空。“我们只挑了这么一点重量,走了百米山路,就已经大汗淋漓,遥想当年,毛主席、朱老总和红军们每人要挑一百多斤粮食,每天要走一百多里地来回,可想当时革命斗争是多么艰辛不易。”“作为支部书记,我们一定要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勇于担起肩膀上的使命、责任与担当。”这也是许多参与过这次体验式教学的同志的切身体会。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走过挑粮小道,“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毛主席写下的《西江月·井冈山》仿佛仍然在诉说着那一段峥嵘岁月。当历史深处的烟云散去,今天的黄洋界,与其身上凝聚着的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共同化作了激励后来者前行的澎湃动力。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信念有多坚定,道路就有多远。有的人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有的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在井冈山上长眠的红军战士,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党的事业和奋斗目标。虽然他们当时并没有看见,但是为了最终看见,让后辈看见,他们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青春。最终,革命迎来了胜利。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告慰。奋进新征程,既要回看走过的路,也要远眺前行的路,永葆初心,勇担使命,唯其如此,才能蹄疾步稳,笃力前行。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医院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ICP备案: 鲁ICP备12024819号-7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474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北园大街247号预约咨询热线:0531-8819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