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战“疫”见真章,山大二院的90后天使真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4批援湖北医疗队145人中,90后有45人,其中3位医生,42位护士。
万千的身影里,曾经被保护的“90后”,成为战“疫”一线主力军。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努力坚守自己的职责,可爱勇敢的他们,一次次让我们感动……
范双双 来之不易的“三十而立”
人们都说“三十而立”,护士范双双的生日是在武汉度过的。她的生日是2月11日,但她已经忘记了,是家人在微信里提醒才记起来。2月12日晚上6点半,她和殷树梅被叫去“开会”,没有想到的惊喜意外袭来。东湖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酒店工作人员手托蛋糕向她走来,疫情时期这个蛋糕来之不易,武汉人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情感。
生日宴会就像吃百家饭,好吃的东西是临行前家人塞进包里的补给。戴着口罩唱完生日歌,她用手“吹”灭了蜡烛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吃东西。
卢欣欣 抗疫归来 你娶我可好
原本,护士卢欣欣和男朋友李先进的订婚仪式会在今年正月十六举行,结婚仪式定在二月初八。她此次前往湖北援助,婚约推迟。今年的情人节,她穿上两层头罩、口罩、隔离衣、防护服、无菌手套和脚套,戴上防衝击眼罩,走进病区。为了节省防护服,穿上尿不湿,上班前吃一块巧克力、喝上杯水、工作期间不吃不喝,卢欣欣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
“你不光是我的天使,更是患者的天使!”李先进说,说等疫情结束,情人节的礼物、订婚仪式、婚礼,这些都会补上,他等她回家做他的新娘。
高宗芳 为get到更多技能而开心
作为一名血液净化护士,高宗芳刚来到武汉时,许多护理操作仪器的使用对她来说举步维艰,但是在组长和战友的帮助下,各项操作渐入佳境。尤其是需要借住床旁血液透析治疗来帮病人清除炎性介质时,技术是山大二院的技术,但机器是没有的机器,她通过几个小时的学习,掌握了机器的操作,完成了病人的治疗。她为自己学会了很多技能而开心。
有一次,在给患者翻身、处理大便、吸痰、换纸尿裤后,高宗芳出现了低血糖的症状,她很感谢自己的战友们,在脆弱的时候照顾了自己。
杨梦茹 乐天派的梦想
护士杨梦茹,虽然充满信心的奔赴前线,但抵达武汉时刻还是忐忑不安,她觉得自己年龄小、经验少。但她是个乐观派,不管遇到什么都是积极对待,她是小组里的开心果,经常逗大家开心,让原本紧张沉重的工作节奏变得轻松了许多。
杨梦茹看着每天在下降的确诊人数,不断增加的出院患者,战“疫”信心也更加坚定,她希望疫情结束后,能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携手一起度过余生,也希望家人都能幸福平安。
时洪伟 对危险工作早已习以为常
面对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非常危险,特别是吸痰。因为吸痰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咳嗽反射,产生气溶胶漂浮在空气中。这项危险的工作,护士们一天少则做十几次,多则几十次。但对于护士时洪伟,他对这项危险工作早已习以为常。
时洪伟不仅专业素养达标,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更是抢在大家前面做。
安桂元 抱抱女儿是最想做的事
护士安桂元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的小女儿安馨刚出生不到三个月。每天早上6点多,安桂元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家人发过来的女儿小视频。“好想抱抱她。”安桂元说,这就是他现在最想做的事。
吸痰、采集咽拭子等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危险工作,给患者处理大小便、翻身、打饭、扔医疗垃圾、修医疗仪器等杂活累活,安桂元也都抢在前面做。
王攀攀 邻家女孩变身守护生命的勇士
护士王攀攀把头发剪得再短不过,克服了防护服的不适,额头脸颊贴满压疮贴,上班前四小时禁饮食,想着祖国需要大家,就甜美的邻家女孩,变成守护生命的勇士。
一个月里,打水、送饭、喂饭、喂药、吸痰、静脉穿刺、血气分析对她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最让她开心的是病人核酸结果转为阴性,她努力让优质的护理成为患者生命中的一缕温暖阳光。
11赵俊 被武汉同胞深深地感动着
对于护士赵俊来说,病房里每天都上演着令她感动的小故事。因为她工作时细致入微,发现患者生活的不便,帮患者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自掏腰包买一些充电器等生活小物送给患者。所以在巡视病房时,有患者对她说:“我是要感谢你,虽然我看不清你的脸,但是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记得你的声音”。
赵俊在全心救治患者的同时,也被这些武汉同胞深深地感动着。她希望病房里的患者早日康复,与家人团聚。
闫雨晨 “巧”手仁心送祝福
3月1日,是病区内患者刘大爷的七十岁生日,护士闫雨晨用抽血试管做成心形蜡烛,与小组其他护士们一起用彩纸叠出蛋糕,为刘大爷过起了生日。
刘大爷感动地哭了,医疗队6组的护士们也都热泪盈眶。闫雨晨和大家一起把三月份过生日的患者都登记下来,并提前在酒店用彩纸和彩笔制作了生日贺卡,他们要给每个住院的患者过生日。
陈晓琳 90后妈妈的使命和信仰
护士陈晓琳到达武汉的第七天,给自己11个月大的宝宝写了一封“信”,希望孩子将来长大后看到了,能够理解她的选择。在小我与大我面前,在小家与大家面前,作为医务工作者,陈晓琳选择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时刻准备战斗一线,护人民健康。这是她的工作和责任,是她的使命和信仰。
作为一名90后妈妈,陈晓琳会保护好自己,会坚持到底,不胜不退。
孙悦 护理小队的“发明家”
临床护理工作观察记录是一项琐碎又重要的事情,防护服没有口袋,必要的笔和纸等工具没法随身携带。护士孙悦用空的一次性医用乳胶手套纸盒,剪出个收纳盒来贴在衣服上。这是护理小队便携包的雏形之一。
90后的队员们展现出自己无穷的创造力,运用各种材料制作便携小包,还在上面画上各色各样的图案来增加美观性。
朱娉婷 在一线记录医患故事的Vlog达人
奋战1个月,护士朱娉婷从武汉发回Vlog和手记,记录了一个医患情深的小故事。
她说病房里有位患者偷偷记下了所有队员的名字,存在备忘录里,见到大家就说一定要再来武汉,到时候给她打电话,带大家去玩儿。朱娉婷把这位患者的话牢牢记在心里。3月8日,朱娉婷给这位患者叠了串千纸鹤挂在了床头,盼着患者早日康复。她希望将来能与这位患者再次相见,人生处处有惊喜。
马文玉 樱花医疗队的“神笔马良”
护士马文玉没想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武汉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是医疗队护理10组的“小画家”。为了让患者看到樱花,队长马承恩让她在队员的防护服上都画上了樱花,还给自己起了“樱花医疗队”的名字。
对于病房里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来说,面对面是医疗队队员们亲切的问候和关怀,等到队员转过身去,就是武汉春天美丽的“樱花”了。马文玉用自己的才华给患者的治疗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常超 用笑容感染患者的开心果
作为医疗队的“幺宝”,护士常超每天都元气满满,尽管工作很累,穿防护服会不舒服,但她平时没事就喜欢逗病号、逗同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出征前,常超说90后要去承担90后应该承担的责任了。在武汉的一个多月里,她热情、真诚、努力,作为被山东父老乡亲们宠爱的孩子,用自己的热诚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患者。
刘双 舍小家为大家的新婚女孩
护士刘双参加工作5年多,在疫情发生后就报名参战。她说,家里人知道后都很支持她,嘱咐她自己保护好自己,等着她平安回来。其实,刘双和丈夫去年中秋节才结婚,正在准备要孩子。因为去支援,计划只能延迟,回来再说。
她的丈夫赵加荣虽然不想让她来武汉,但妻子能舍小家为大家,他也非常支持。
王昕 全世界给她送来祝福
近日,护士王昕收到了世界各地朋友的祝福和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全世界都在等你平安归来”。
王昕在武汉奋战一个多月,她的丈夫联系到身在世界各地的多位同行、朋友,为王昕和队友们录制视频,加油打气。这些祝福和加油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王昕只是霸气地说了一句:“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王雯雯 亲人病重 她在一线坚守岗位
3月1日,护士王雯雯在武汉经历了人生最艰难的6小时。远在900公里外的山东济南,一场与死神拼速度的抢救正在进行,抢救的对象是王雯雯胃肠出血的公公,负责抢救的则是王雯雯后方的战友,山大二院各科室的同仁们。
在医院所有同事尽力帮助下,她的公公转危为安,感恩的王雯雯提笔写下感谢信,信上每一名到场的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同事,都被她完整写下来。
吴梦梦 自带马赛克 报喜不报忧
90后的成员们,无师自通,在前线往往都是报喜不报忧。护士吴梦梦因为长期带护目镜,额头、鼻梁大多都被压得红肿一片,起水泡、破了皮。“跟我妈视频,她问我脸咋弄的,心疼得眼泪汪汪的。我说是护目镜压的,一点都不疼。”
但其实吴梦梦觉得特别疼,脸上贴了几枚压疮贴,她说自己是“自带马赛克”。
邢艳蒙 儿子是她的软肋也是她的铠甲
这是护士邢艳蒙第一次离开19个月大的儿子,儿子刚断奶时间不长,作为90后的新妈妈,她很舍不得儿子,感觉愧对儿子,陪伴儿子的时间太少。
虽然邢艳蒙的父母也都支持她驰援武汉,但真正来前线了,她却没有告诉父母。90后的责任需要自己一个人承担和背负。
刘肖 碰到事从来不含糊
护士刘肖已经工作5年了,得知医院要组派医疗队支援湖北,她第一时间报名请战。她结婚时间不长,正准备着要孩子,科室不让她去,可她说自己没孩子没负担,坚持要上前线。
刘肖性格开朗,工作中对患者、对同事都很热心,是个性鲜明的90后,特别爱美,对自己的头发尤其在意。出发前,她把留了三年的长发剪成了短发,而到武汉后又二次剪发,再下“狠手”,用刮胡刀直接将脑袋后面、耳朵附近的头发又剃掉不少。90后碰到事都不含糊,知道哪头轻哪头重。
毕舒宁 萌妹子的洪荒之力
护士毕舒宁计划今年5月份结婚,但面对疫情,第一批就报了名,并且再三要求执意上前线,她的男友和她约定相守一生。
工作时,她抢着脏活重活干,负责清理隔离病房里的垃圾时,穿着防护服的她,经常一下就提起三四袋半人高、装得满满的垃圾袋,送到指定地点处理。毕舒宁说,隔离病区的垃圾都是高污染的,感染风险的,所以我们需要做三级防护,有一个额外的头套,我觉得还挺好看,有人说戴上像“修女”一样,但其实特别闷,在里面喘不上气。
张珂馨 “铁路蓝”配上“天使白”
当“铁路蓝”配上“天使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护士张珂馨和火车司机陈晓光,这对90后夫妻就是答案。这对小两口结婚才不到3年。面对新冠病毒疫情,如今夫妻却远隔千里,只能通过电话互相加油。
张珂馨不仅业务好、责任心强,心地也非常善良。工作中看到身体不便的患者,她总是抢着上前搀扶。她是老公的天使,也是病人的天使。
吴付运 照顾高龄患者总会让他想起过世的爷爷
护士吴付运说,大家都有老的一天,也都会有拿不起碗筷的时候,作为医务工作者,无论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如何,尽心尽责这是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他负责的21床是一位老人,今年已经84岁高龄,一日三餐都需要护理人员负责。照顾高龄患者总会让他想起过世的爷爷。由于在济南上班没办法经常回家看望他,在爷爷生病期间也只是给爷爷喂过一次饭,他总会因为没有尽到应尽的孝道而感到自责。
王肖宁 万事冲在前的“小小孩”
护士王肖宁说,相比来说,90后的实战经验也许少一些,但遇到问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总是想着迎难而上,把问题解决。除了本职工作干得好,他也懂得关心、体贴别人。刚到病区时,同济医院的工作人员刚从仓库领回的紫外线消毒灯不亮,王肖宁主动上前帮忙。
96年出生的护士王肖宁说:“平时领导啊、姐姐们都说,小宁年纪小,我们得照顾他。但是咱自己心里明白,你都二十四五的人了,那还叫小孩子吗?有事儿,肯定得冲在前面负起责任。”
王鹏 超乎年龄的稳重“诗人”
护士王鹏有着超乎年龄的稳重,平时就热爱临床工作、热心科室工作的他,在这次疫情之初就主动请战,作为山东第三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队员出发,入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他的儿子刚满6个月,王鹏“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投入到对抗疫情的最前线。
90后重情重义,感觉就要走了,对同在一战壕的同济老师有些不舍,做了一首诗,送给同济医院,表达不舍之意及共战之情,谨记这次共艰时克的情谊。他希望能用笔给患者带去信心,也希望能给驰援的战士带去平安。
宋淳 带着发明去一线
医疗队出发前,护士宋淳和同在一个科室的爱人,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出发前一天故意拍两个碗两个手,骗父母没有去前线,而他随山东省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远赴黄冈。
2月28日凌晨,山东省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为一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实施卧位通气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年轻的宋淳是此项专利的主要发明人。其实,治疗实施过程中会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气溶胶喷溅的风险,他冒着巨大风险,为救治每位危重患者做着不懈努力。
郑磊 非典那年你守护我 现在我守护你们
护士郑磊作为山东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入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由于患者都没有人陪,所以患者的治疗,包括饮食起居都需要医护人员来照顾,虽然穿上防护服之后变得笨重,病房里的患者经常对他说:“小伙子,赶紧坐一会儿,看到你这样很心疼。”但看到病房里的患者慢慢好起来,看到患者出院时的身影,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说,非典时期自己的年龄比较小,被70后、80后好好地守护,此次疫情他也能够出一份力,可以守护大家。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90后的群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
也许,他们在家里也会哭泣,遇见困难也会撒娇,但是在危难面前,他们青春的脸庞上,却闪耀着成熟的勇气与担当。
这就是中国青年,这就是中国力量!
{作者:林雨 郝爱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护理风采】加强营养管理,共创健康未来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营养护理学术组举办院庆学术讲座
为进一步规范住院患者的营养管理流程,推广营养理念,提升医院临床营养管理水平,推进营养示范病房建设,2024 年5月17日,营养护理学术组...
急诊医学中心走进山东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
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医学中心的南丁格尔志愿者们走进山东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共培训60余人。
【护理风采】打造舒适病房,让患者术后无需忍痛
<p style="text-align:justify"> < p><p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0 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医院 |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南部院区 | 山东善德投资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ICP备案: 鲁ICP备12024819号-7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474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北园大街247号预约咨询热线:0531-8819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