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二院人】崇礼楼综合病区:中流砥柱 奋勇当先 践行抗疫“二院范式”
“医院研究决定,2023年1月20日前,取消各综合病区编制,全院所有病区正常收治本专业患者……”一段路程,一段使命。2022年12月初,随着新十条疫情政策落地,抗疫工作迎来新阶段,工作重心从“防”转“治”。面对抗疫工作的新形势,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没有既往的经验可供参考。医院统筹决断,各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闻令而动,打破原有的专科壁垒,全院一盘棋,创造了疫情救治的“二院范式”。为实现患者“进的来、住的下、治的好”的迫切需要,医院最快速度抽调力量、协调资源,组建专门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隔离病区。从开始筹建到腾挪空间,成立隔离病区到开诊收治病人,仅仅用了不到24小时的时间,“二院速度”造就“二院范式”。
从最早在崇礼楼5层开设隔离病区,到病区工作告一段落,42天里崇礼楼综合病区实现了多个“第一”:最早收治阳性病人,最早收治新冠危重症病人,同期收治病人数全院第一,危重患者救治人数全院第一...从2022年12年21日病区在全院最早收治新冠重症病人,到后来3层病区共82张病床5天收满,一直满负荷运行;到2023年1月19日撤编,共收治新冠患者279人,其中门急诊新入244人,其他病区转入35人,病危病重230人,病危病重率82.4%。崇礼楼综合病区在医疗救治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思想挂帅,始终把救治新冠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坚决、圆满的完成了医院托付的任务。崇礼楼综合病区的每一段事迹都是二院人抗疫保医、奋勇争先精神的真实写照。
夜以继日的守护,挽救危重患者生命
感染高峰、重症高峰来临时,综合病区的工作压力骤然增大。病区护士长曹德燕回忆,那一段时间病区收治的患者基本都是高龄、基础疾病多、合并症及并发症多的危重患者,很多病人转运到病房时氧饱和只有百分之八十多,马上就要面临抢救和插管的问题。为了满足危重患者救治的需要,设备部紧急调拨呼吸机、高流量、心电监护,全力支持临床救治,最多时保障一个病区有12台呼吸机,30台高流量吸氧装置同时运行。危重患者和普通患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病情变化非常快,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值班医生和护士没有一个夜班能够踏实的睡上半小时,白班更是忙的停不住脚,早上6、7点钟吃完早饭,下一顿饭基本都是晚上8、9点再吃。“实际上累的根本吃不下饭去,就想躺着休息一会儿”,康复科黄来刚笑着说自己1个月瘦了七八斤,体重快达标了。创伤骨科的郑家春说,那一段时间晚上在家睡觉常常梦到自己管的病人病情突然恶化,半夜里惊醒过来,就怎么也睡不着了。
虽然辛苦,但是值得。谢兆宏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一天凌晨2点多,发热门诊的值班医师给他打来电话,说有一位80多岁的高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种基础疾病,胸部CT显示双侧“大白肺”,辗转多家医院没有床位。家属表示,如果我们医院也住不下,就只能把老人送回家......说到这里的时候声音已经哽咽。当时正值床位最紧张的时刻,病区已经是超负荷运行了,别说监护、呼吸机,连床都没有了。谢兆宏咬咬牙说收下吧,没有床借床,没有监护借监护,没有呼吸机借呼吸机,只要有人就有办法。患者来到病房时病情十分危重,已经意识模糊、呼吸衰竭,收入院后第一时间给予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抗炎、抗凝、对症支持治疗;后来患者又出现心衰、肾衰、肝功能异常等等并发症,经过二十多天艰苦的治疗,患者终于病情稳定出院。出院的那天,家属千恩万谢,给医务人员们送来的锦旗、感谢信和水果,大家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患者康复是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们夜以继日辛勤付出最好的安慰。
严谨、规范、钻研、求精,给患者最专业的治疗
作为“国家队”、“齐鲁系”、“学院派”,山大二院医务人员在疾病诊疗中始终坚持科学规范的态度。崇仁楼综合病区汇聚了医院的精兵强将,业务骨干由多学科组成。干部保健科/老年医学科主任蒋卫东统筹协调;神经内科谢兆宏作为医疗组负责人,主持日常医疗工作;医疗组成员涵盖了呼吸、心内、重症、内分泌及康复等多个相关专业的青年骨干。护理团队同样素质过硬,有武汉抗疫经验的神经内二病区护士长曹德燕担任病区护士长,护理团队许多人都有抗疫一线工作经验和呼吸、急危重症护理经验。
在蒋卫东的统筹协调和谢兆宏的带领下,病区自成多学科团队,实现学科互补,随时组织病区内多学科会诊(MDT),处理新冠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坚持集体讨论,群策群力,决策果断,行动迅速,实现了内科医生重症化,外科医生内科化,内外科医生特长互补,共同成长。在做好本病区医疗工作的基础上,也积极配合医院新冠救治工作大局,服务全院各科室,参与救治和培训工作。蒋卫东、谢兆宏、张颖、王永彬、高巍等作为巡回专家,参与不同病区的巡回诊疗工作;在医院开设的10余场新冠救治疑难危重病例分享会上,综合病区多名骨干作为专家组成员点评病例;为了提高崇礼楼综合病区和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的新冠救治水平,谢兆宏在繁忙的业务工作中挤出时间,以“新冠病毒感染治疗与护理的几点体会”为题召开3场线上培训会,重点讲授诊治经验,并总结三条重点:既要治标,又要治本;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细节决定成败。严谨的治学态度,规范的诊疗方案,勇于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乐于分享勇于奉献的品质,为成功救治新冠患者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相信团队的力量,我们都是彼此的光
在西方的传说里,神偷来火种送给凡人;在东方的土地上,我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来到这个临时组建的医疗团队之前,虽然大家都是一个医院的同事,有不少人彼此之间交集很少。每一个队员来到这里都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发光发热,拖着病体坚持战斗,无条件执行集体的每一个决定,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蒋卫东带病参加交班,安排各组工作,联络医院相关部门,为新建病区排忧解难;王永彬是有丰富抗疫经验的呼吸科专家,每天早晨交班为大家分享救治经验和心得体会,只要看到他大家心里就有底;黄来刚作为康复重症医生,也是武汉抗疫的老兵,带领呼吸2组分管危重患者,全身心的投入在患者救治工作上,孩子阳性连回家送点儿药都没顾上;张颖、高巍连续工作后先后感染,高热不退,病情稍一好转又迅速返岗;赵同发挥心内专业特长,在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救治方面业务精湛,24小时为各组会诊指导;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刘胜厚、张晶、郑家春等外科医师,虽然之前缺少相关疾病的诊疗工作经验,来到病区后迅速学习,进入角色,不但培养了内科医师的诊疗思维,也把外科医师果敢利落、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充分发挥出来;谢兆宏高热39.4℃,休息一天半继续上岗,在病房坚持30多天不回家...作为病区内患者们最亲近的人,护理团队的辛苦程度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他们曾经调侃:上班是条龙,不累不饿,疾步如飞;下班成了虫,爬着前行。有时候夜班实在太累,想着靠在护士站的台子上站着睡5分钟也好...曹德燕看着这些跟她孩子年龄差不多的年轻人,实在是太苦太累,常常自己默默的难过流泪。在最艰难的时刻,每个人身体、心理都达到了极限,可大家都在咬牙坚持,想着如果自己倒下了,战友们怎么办,也许再熬过这一个晚上,明天就会好起来...
病区即将关闭的最后一天,谢兆宏走在空荡荡的病房里,看着一台台退下战斗岗位的呼吸机、高流量和监护仪,回首一个多月的战“疫”历程,心中感慨万千。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崇礼楼综合病区虽然关闭了,这里每一个成员还将继续奋战在医院的各条战线上,发光发热,把二院人团结奉献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相关新闻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学生平安——第二临床学院开展学生宿舍消防培训及应急演练
为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有效防范火灾事故发生,全面提升师生在火灾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与自救互救能力,4月16日,第二临床学院在石桥小...
叶兰教授团队研究生陈佳琪获2025年度AGA-Moti L. & Kamla Rustgi国际旅行奖
4月2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获2025年度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
医院举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
4月7日上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举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党委书记柳丽华主持会...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国家卫健委委属、委管医院 |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南部院区 | 山东善德投资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ICP备案: 鲁ICP备12024819号-7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474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北园大街247号预约咨询热线:0531-8819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