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日报:燃烧生命铸就医者仁心 ——记致公党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魏来临
2014-07-16 11:02:09
2013年5月18日,山大口腔医学院口腔系七年制09级两个班的学生第一次合并到一个教室上《诊断学》课,这也是他们本学期的最后一次课。同学们早早来到了教室,静静地等待着魏老师的到来。魏来临同往常一样,微笑着走进教室,依旧谈笑风生,除了有些消瘦,根本看不出是一个身患重病的人。可是,学生们却都知道,魏老师早在10年前就罹患胃癌,凭着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和心底里的那份执着,一路走来,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铸就了一颗医者仁心。
“抱怨已于事无补,不能被生活的苦难击垮,最重要的是尽力地做想做的事,何时何地都不放弃自己的追求。”
魏来临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山东大学医学院诊断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也是致公党山东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第二医院支部主委。2003年11月,年仅40岁的他被确诊为进展期胃癌。
魏来临没有哀叹命运的不公,而是时刻告诉自己,“抱怨已于事无补,不能被生活的苦难击垮,最重要的是尽力地做想做的事,何时何地都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死亡威胁袭来,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却依靠顽强的意志坚持工作在临床教学第一线。身为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一系列的化疗也使他真正体会了病人的痛苦和不易,让他发现了医生平素不易察觉的问题,认识到了医患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萌生了编写一本改善医患关系书籍的想法。
饱受病魔困扰的魏来临,在病床上一边打着化疗的点滴,一边敲击着笔记本的键盘,终于在2005年正式出版了《临床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这本专著至今仍然是各大医学院校必须参考的教学书籍,他的行业眼光和学术水准也备受肯定。魏来临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入;获部、省及厅级科研奖项5项,承担课题3项,主编著作8部;担任山东省第一个临床技能培训副主任,并长期参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执业医师考试、心血管专业考试和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的命题工作。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1994年就加入中国致公党的老致公党员,魏来临曾在200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做访问学者,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党派事业与本职工作一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时刻践行着“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宗旨。作为致公党山东省委“农村医疗卫生专家讲师团”的一员,他带病先后赴德州、滨州等地参与医疗下乡、培训村医的活动,诊治患者百余人次,培训乡村医生数百人次;作为一名基层支部主委,他非常热心党派事业,积极响应号召,团结带领支部全体成员,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服务社会,较好地履行了民主党派成员的职责,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医学界有癌症五年生存率的说法。某种肿瘤经过治疗后,有一部分可能出现转移和复发,五年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机会就很小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五年过去了,八年过去了,病痛苦楚已渐渐远去,魏来临被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们亲切地誉为“抗癌斗士”。昔日的激情也慢慢醒来,他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坚持周一、周三坐诊,周二、周五查房,周四到山大医学院诊断学研究所,又或者上三尺讲台,不遗余力,繁忙又充实,渐渐感觉到工作和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
2013年3月,魏来临总是感到腿疼,开始没有在意,可渐渐地连行走都有些困难,厄运也再一次悄然降临。检查结果出来了,“这次是全身广泛的骨转移、淋巴结转移,颈、胸、腰、骨盆里全都有了病灶,要做穿刺。”身为医生,魏来临比常人更清楚这意味着什么,8个月到一年左右的时间,生命可能只剩下这些了。他怕家人难过,很长一段时间没敢告诉母亲和妻儿。他一边忍受着病痛积极配合治疗,一边还是一如既往地投身到挚爱的事业中。
“我也是病人,更能理解病人的痛苦。作为医生,我有责任帮助更多的病人解除身上的痛苦。”
魏来临强忍病痛坚持在工作一线的精神,深深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胃癌转移复发化疗三个月后,他向院里反映,‘能不能让我上班,我还行呢’。”魏来临30多年的老朋友和老同事、山大二院心内科主任鹿庆华告诉记者,医院考虑到魏来临的身体情况,安排他两个下午坐诊,既不让他太劳累,也转移他在病痛上的注意力。鹿庆华还说,有时科里遇到重症患者心情低落、悲观绝望,不好做思想工作,魏来临就主动申请去开导,虽然做不了手术,却仍是病人的心灵医生。
6月4日是周三,记者来到山大二院门诊楼二楼,心内科11号诊室上贴的是魏来临的名字,他正在给患者诊治。由于病灶已经入侵颈椎、腰椎,稍有不慎,都有高位截瘫的危险,所以在家里他都带着保护颈椎的颈托。但在坐诊的时候怕引起误会,他却把颈托摘了下来。
“我也是病人,更能理解病人的痛苦。作为医生,我有责任帮助更多的病人解除身上的痛苦。所幸下午来挂号的少些,有一些还是老患者,我相对轻松些。”魏来临的这番话,或许道出些许他甘冒风险、带病坚持坐诊的缘由。其实,他坐诊并不轻松,需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电脑屏幕录入病例,体力有时也跟不上。但他依然一丝不苟地与患者交流,详细询问病情,并及时录入电脑。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他却付出了常人数倍的努力。
“父母、国家花了大力气培养了我,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没有理由就这样带着走了。”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如此思索。可这样想过的魏来临却有些心急。他心急的不是死亡,而是时间。死亡一天天接近,他从未恐惧,但他恐惧的是没有更多时间去做更多的事。“父母、国家花了大力气培养了我,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没有理由就这样带着走了。”魏来临说。
身兼教学、科研、医务数职,使魏来临具有极强的综合医务能力,成为“香饽饽”。他承担着山东省临床教师培训的任务,而医院的医师培训也经常找他授课,虽然工作很繁忙,用他的话说却总是“不敢有辞”。
同事蒋卫东评价他是个老大哥,工作上非常严谨,说一不二,培训讲课时则极具儒雅风范,生活上是谦谦君子,待人真诚随和。“而且他很关心年轻医生、护士的成长,要求比较严厉,该改正的他绝不讳言。”特别是去年魏来临化疗后,培训的任务已很难兼顾,蒋卫东接任这项工作。“把我叫到病床边,把他自己的课件都给了我,还怕我有些地方讲不通,抱着笔记本电脑一一给我讲解,给了我很大帮助。”蒋卫东说,魏来临是真心热爱医生事业,也很喜欢讲课授道,没有私心,在名利上淡泊大度。
在学生眼中,魏来临就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育人为怀,尽显名师风范。“您是老师的典范,也是我们做人、为医的榜样,您乐观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口腔医学院学生董建永在发给魏来临的短信中这样写道。
魏来临带的两名研究生前来看望,他将珍藏的医书送给他们,并对他们说:“我没有别的东西,这两本医书留给你们吧,再放我这就瞎了。”口腔医学院学生郑哲在自己的日记里动情地写道:“我们都虔诚地为您祈祷,我们都相信您可以创造奇迹,我们明年还见好么?”
2014年5月24日上午,致公党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支部举办医疗救护常识讲座,讲授“心肺复苏急救”知识,主讲人就是支部主委魏来临。支部副主委林森告诉记者,支部近期都围绕着“当120响起以后,人们面对危机该如何冷静应对”的题目举办讲座,魏主委十分看重,“觉得自己更有深刻的体会和经验,要求亲自讲课,保证讲课的效果”。为办好这次讲座,他忍受病痛作了精心准备,PPT也是自己亲自做的。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为了把知识讲透彻,魏来临把原计划一小时的讲座延长了半个多小时。讲座结束时魏来临已经虚脱,几乎撑不起他自己的身体,在被搀扶着走下讲台时,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衫。
“手术、化疗、放疗,再化疗,再放疗,其中的痛苦不是平常人能想象出来的,有多少人因为不堪忍受这样的痛苦而放弃了生命的希望。魏主委在这样的磨难面前,还能在病榻上写出自己的著作,还能爬起来给别人看病,还能站回课堂谈笑生死,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和意志?”林森深有感触地说。
而魏来临却说:“我是栽种在大自然的一颗芽,做不了大事,就尽量去做好每件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他还把写给自己的打油诗“一生救人积善德,遗憾早逝未尽责。向天再借我十年,大爱无疆撒人间”发给朋友。对于生死,他或许早已坦然。
{来自:联合日报7月14日第一版 作者:岳远攀}